金缕曲词二首(清顾贞观)
李敖在《北京法源寺》的楔子中写道“时间年复一年的在前进、风俗周而复始的在重演。团圆、团圆、大团圆,多少中国人民在风霜里、在烽火下、在骨肉离散中, 为这一梦想揉进了辛酸与涕泪。”。他又时常在他的节目中提到“数天涯,依然骨肉,几家能够?”这几句词,道尽了中国人自古的离别相思苦。 这首词后面有一段感人的故事,羁旅之客,读之神悲。维基文库上有关这首词的介绍和原文摘抄如下。
顺治十四年(公元1657年),好友吴兆骞因“丁酉科场案”被株连而流放宁古塔。顾贞观与吴兆骞私交甚厚,情同手足,为救吴而奔走呼号,遍求满朝权贵。 十年后,顾贞观辗转得到吴兆骞的求救信,写道:“塞外苦寒,四时冰雪。呜镝呼风,哀前带血。一身飘寄,双鬓渐星。妇复多病,一男两女,藜藿不充。回念老母, 莹然在堂,迢递关河,归省无日……”。读毕情绪激动,夜不能眠,在北京千佛寺大雪之夜作《金缕曲》词两阕(即下面所录的“其一”、“其二”)赠之,哀怨情深, 被称为“千古绝调”。纳兰性德见之,泣下数行,认为此词与李陵的《别离诗》及向秀悼念嵇康的《思旧赋》相媲美,求其父明珠相救,康熙二十年,吴兆骞遇赦归京。
顾贞观与纳兰性德为忘年之交,纳兰性德对顾贞观一见如故,立刻写了一阕《金缕曲》相赠,词中有“后身缘恐结他生里”句,顾贞观后来记载,当时他看到此句时, 甚觉不祥,只说不出来。但他也相当倾折于这位文采风流的相国公子,便和了一阕词[1]:
寄吴汉槎宁古塔,以词代书,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,冰雪中作。 其一 (报吴兆骞书) 季子平安否? 便归来,平生万事,那堪回首! 行路悠悠谁慰藉,母老家贫子幼。 记不起,从前杯酒。 魑魅搏人应见惯,总输他覆雨翻云手。 冰与雪,周旋久。 泪痕莫滴牛衣透。 数天涯,依然骨肉,几家能够? 比似红颜多命薄,更不如今还有。 只绝塞,苦寒难受。 廿载包胥承一诺,盼乌头马角终相救。 置此札,君怀袖。 其二(报吴兆骞书) 我亦飘零久。 十年来、深恩负尽,死生师友。 宿昔齐名非忝窃,试看杜陵消瘦。 曾不减、夜郎僝僽。 薄命长辞知己别,问人生、到此凄凉否。 千万恨,从君剖。 兄生辛未吾丁丑。 共些时、冰霜摧折,早衰蒲柳。 词赋从今须少作,留取心魂相守。 但愿得、河清人寿。 归日急翻行戍稿,把空名、料理传身后。 言不尽,观顿首。
“数天涯,依然骨肉,几家能够?”让人不禁想起宋朝人写的这首诗:[2]
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 几家夫妇同罗帐,几个飘零在外头?
— 月儿弯弯照九州
同样是沦落天涯的悲情命运。